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正文
我们的高端制造业,到底和西方国家差在哪里?
中紧传媒 日期:2019/4/13 15:14:00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2019年重点工作任务。而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为制造业企业降低增值税税率的内容,更是让制造业重振信心。


  2017年中国827122亿元的GDP里面,制造业为242707亿元,几乎接近美日德三国之和,占世界制造业总产值的比例估计接近30%,是中国经济的第一大产业。而在2018年,制造业GDP更是已经达到了264820亿元。


  这些成绩的确值得我们骄傲,但实事求是的讲,无论从技术上还是质量上,我国的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距离德国、日本和美国都有不小的差距。中国要推动制造业从低端走向高端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德国、日本美国的制造业现状


  目前,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加剧,美国又开始高喊制造业的回归。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就提出,美国要“再工业化”,摆脱经济脱实向虚的问题。现任总统特朗普上台后便喊出“买美国货、雇美国人”,希望美国海外企业将生产线搬回归本土生产。日前又针对中国发难,对进口钢铝征收高关税,打贸易战,有分析人士说,特朗普政府针对的目标就是中国制造,终极目标就是要遏制中国的崛起。


  此外,德国一直是制造业的龙头企业,德国制造质量高,口碑好。德国总理默克尔执政期间,德国顶住“去工业化”的风潮,培育中小企业发展,保住了中小型制造企业作为德国经济基础的地位。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德国也有独特优势。特别是德国的汽车制造,更是甩了世界任何国家好几条街。


  最后再了解一下日本,之前受“神户制钢”等丑闻影响,日本制造业的神话受到一定冲击,但日本的工匠精神依然健在。日本在高科技领域最拿得出手的是高端单反相机,日本有尼康、佳能等等,德国也有徕卡。再比如说机器人行业,全球十大机器人巨头,日本占到了5家,中国仅有一家。此外,在医疗器械行业,日本制造更是拿下半壁江山,另外被美国占领。


  我国高端制造业存在的差距与问题


  尽管过去40年中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视角看,当前中国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制造业先行强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甚至落后于韩国等世界制造业后起之秀,致使中国制造业总体上被压制在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环节。


  因此,必须努力推动制造业实现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转型升级。


QQ截图20190412143800.jpg


  当前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受产业链两端挤压严重,传统规模优势加速衰减。


  中国不仅要面对制造业先发强国的高端封锁,也要面对制造业后发国家的中低端追赶,制造业全球市场的产业链两端挤压态势,将进一步加剧中国制造业规模发展优势的衰减。近年来制造业先行强国表现出强劲的竞争实力,制造业后发国家则积极拓展规模发展空间,而中国制造业则增长趋缓,持续扩张疲态已现。


  虽然在多年规模积累的支撑下,目前中国制造业仍然展现出全球瞩目的规模发展优势,但后劲不足已成定局。


  在全球制造业格局中,中国制造业尚未形成质量效益优势。


  当前中国制造业的质量效益既没有有效缩小与制造业先行强国的差距,也没有形成相对于制造业后发国家的表征优势,并且突破难度加大。虽然中国制造业的质量效益保持了持续增长,但仍然处于中低端水平。而同期制造业先行强国的质量效益发展格局中,美国、日本、德国分别稳定在高端发展水平上,中国远远低于这三个国家的平均水平;目前处于中高端水平的韩国正逐步迈向高端水平,中国与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


  中国制造业必须通过高质量发展,才能抵御先行强国的高端质量封锁与后发国家的质量追赶。


  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仍然不强,在全球产业技术创新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


  得益于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赶超契机,中国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获得持续提升,但尚不足以明显缩小与制造业先行强国的差距。应该看到,相对于一定程度上已经到达技术天花板的制造业先发强国,制造业后发国家的技术能力发展更具活力,通过产业前沿技术或新兴产业技术的创新,有可能快速突破全球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现有格局,实现产业链向高端跃升。


  中国制造业在巩固当前技术能力发展成果的基础上,亟须进一步加强培育力度,尽快改善其在全球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中的不利地位。


  制造业发展的机遇


  虽然我国制造业面临了很多问题,但与此同时,在我们勉强还有很多机遇。


  1.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带来广阔空间。


  到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届时支撑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制造业体系将实现产业结构与质量效益的大幅提升;到2050年,中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要实现上述宏伟目标,需要有强大的制造业做支撑。从历史经验来看,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制造业的主导部门需要由纺织、食品、化工、钢铁、机械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过渡到石化、电力、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电气机械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第三步战略目标,不仅需要制造业总体规模保持平稳增长,更需要制造业发展的质量实现重大飞跃,需要先进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和信息技术产业等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并成为制造业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未来20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居民收入水平的进一步增长,“住”和“行”需求的进一步释放,住房、汽车、家用电器等产品的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从区域消费结构来看,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由于其收入水平与发达国家逐步接近,消费结构也会出现与发达国家趋同的现象,对休闲旅游、教育等服务需求增加的同时,高档消费品、电子信息产品、医疗保健产品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规模效应和消费结构升级不但会为制造业增长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而且会带来向产业链中高端升级的机遇。


  2.积极抢占新兴产业技术制高点有助于赢得产业创新发展先机


  目前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处于即将取得突破的关键时期。与历史上其他几次技术革命不同,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在此次新技术革命中的技术差距较小。总体看,部分新兴国家经过一系列科技的跨越式突破,获得了与发达国家大致相当的战略发展机遇。中国依托巨大的市场潜力,更是在产业技术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上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先发优势。而且,随着通信和交通技术的发展,许多技术和服务也成为可贸易品,发达国家在继续向新兴国家转移制造业的同时,其技术和服务业中的诸多环节也不可避免地向新兴国家转移,从而为中国实现技术创新跨越提供了难得的战略机遇。


  中国制造业的现代化进程,正处于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逐渐展开的时代,这对具有较完备产业基础和广阔市场的中国,是一个千载难逢摆脱技术跟随发展模式的机遇。中国应当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产业创新活动,从尖端技术独立突破到国际项目合作研发,从技术人才的高规格培养、引进到国家间优势产业要素的互换协作,不断创新各种方式方法,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资源,狠抓产业技术竞争优势培育,“以点带面”赢得产业创新发展先机,积极抢占全球产业技术制高点。


  3.信息化深入发展有利于高起点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当前全球信息化发展正进入新阶段,新的商业模式、发展业态层出不穷。新一代信息技术统领了世界各国制造业体系的技术升级,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与运营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历史上,德国、日本和韩国正是抓住信息化的机遇,实现了对传统产业脱胎换骨的改造和本国制造业的跨越提升;美国也正是借助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实现了20世纪90年代的黄金十年发展。有关研究表明,近20年来,发达国家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60%~80%源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可以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引发重大经济社会变革的核心技术,抓住了信息化这个核心,也就抓住了制造业跨越发展的关键。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很多方面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不大,有的甚至处于同步发展阶段。特别是,中国制造业的持续快速发展为信息技术的研发应用创造了巨大的需求动力和市场空间。抓住新一轮信息化深入发展的重大机遇,不仅可以使中国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更加高效,产品更加智能,而且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更好地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进而培育出一个规模庞大、生机无限的新产业集群,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4.绿色低碳转型将有力推动制造业实现全面革新


  绿色低碳不仅是产业运作新模式,更是时代催生的新兴产业领域。在对传统制造业进行绿色低碳升级的过程中,大量新技术和新制度层出不穷,当前尚在继续深化和细化的过程中,必将重新规范制造业体系的运行机制,将制造业从“烟熏火燎”的旧时代引入“蓝天白云”的新征程,进而将绿色低碳转型的各个产业发展成为具有独立产业链的新兴产业。近十年来发达国家通过对气候问题大做文章,逐步加强国际国内的减排约束,为与气候变化相关的技术创新创造市场需求,由此形成新的技术突破和经济增长点,为本国实体经济的复苏和持续增长提供动力。


  绿色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必争的制造业发展新高地。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在开发可再生能源和低碳技术等方面做出战略部署并付诸实施。中国具有巨大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需求,通过积极完善相关政策体系,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大力研发推广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培育发展低碳产业和绿色经济,必将在国际绿色低碳产业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并以此带动制造业生产力的整体升级和生产方式的全面革新。


  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举措


  1.加快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


  以“生产模式升级”和“生产要素升级”为两大抓手,持续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提升信息化和智能化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全面提高生产线技术含量。加快品牌建设,淘汰滞销产品。整合行业内资源,加强产业链集成力度,保证节能减排达标。探索与新兴产业合作方式,实施制造业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业务外包、供应链合作等。大力发展准时生产、柔性生产、精益生产、大规模定制等现代生产方式,增强传统制造业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能力。


  2.加强制造业创新能力建设


  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载体、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重要支撑的制造业创新网络。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推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健全以技术交易市场为核心的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体系。


  3.提升制造业国际竞争能力


  密切大中型制造业生产企业与大型商业企业的利益关系,促进大中型工商企业联合,通过自建营销网络、并购国外营销网络等方式开展自主营销。发展具有影响力、控制力的现代国际网络营销体系,推动生产加工环节与品牌营销等环节融合,促进价值链环节的上移,打造“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品牌。大力应用信息技术促进营销网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全方位开拓国际市场。


  4.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


  积极发展智能物流系统,发展第三方物流,促使制造业企业整合、分离、外包物流业务,降低制造业运行的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增强制造业企业的市场反应能力。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业,通过智能软件和智能平台的开发,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和工业化的联动,开发工业物联网,进一步升级电子商务的市场应用深度。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加快产品、服务和管理创新,增强金融服务制造业的能力。


  5.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将信息化与工业化从设备融合层面深化至系统融合层面,从单个企业的融合层面深化至多企业间的工业物联网融合层面。加快建设产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辅助支撑工业物联网的全面推广。加快建设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发展信息与信息化领域的高等院校或学科专业以及科研机构,发展以大中型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信息化创新体系,以及面向中小企业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6.提高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完善低碳、环保和循环型工业体系,从设备购买、建厂选址等源头上严把企业绿色生产关,大力推进绿色增长战略。强化污染治理,把好排放、回收等污染物出口关,通过循环利用配套设备的技术改造措施,推动企业废物“零排放”达标。政府积极承担公共绿色管理职责,建设公共绿色回收处置中心,将制造业企业无法消化的“三废”统一接受处理,降低全社会工业三废最终处置量。制定稳定的制造业企业绿色政策,规范企业节能减排力度,促进政策的长效实施。


 
QQ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0573-82570053
咨询热线
0573-82570093